南昌市,江西省省会,千年古都豫章洪都,见证南方昌盛辉煌

南昌 更新于:2025-07-24 03:48
  • 123
    南昌市,江西省省会,古称“豫章”“洪都”,建城于公元前202年,取“昌大南疆、南方昌盛”之意,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“英雄城”。以下从多维度全面介绍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的城市:

    一、地理与生态:山水交织的湿地之城

    1. 区位优势地处赣江、抚河下游,鄱阳湖西南岸,是唯一毗邻长三角、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省会城市,形成“5小时经济圈”。赣江穿城而过,水域面积占比超30%,湿地占比20%,获评“国际湿地城市”,森林覆盖率达23%。空气质量常年居中部省会第一,“江豚嬉水、万羽翔集”成生态名片。
    2. 城市格局辖6区(东湖、西湖等)3县(南昌、进贤、安义)及3个国家级开发区,面积7195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667万。形成“一江两岸”城市框架,红谷滩新区从滩涂蜕变为现代CBD,15年崛起303米绿地双子塔等摩天建筑群。

    二、历史与文化:千年文脉与英雄底色

    1. 历史沿革
    - 建城溯源:西汉灌婴筑“灌城”为始,唐代设洪州,王勃在此写下《滕王阁序》;南唐曾为都城,宋代成为江南西路治所。
    - 近代风云: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革命第一枪,被誉为“军旗升起的地方”,现存30余处红色遗址,八一大道、八一广场等烙印城市记忆。
    2. 文化瑰宝
    - 遗产富集:拥有600余处文化遗址,滕王阁(江南三大名楼之首)、汉代海昏侯国遗址(出土马蹄金等万件文物)为国宝级地标。
    - 名人荟萃:孕育八大山人朱耷、晋代治水专家许逊;陶渊明、苏轼等千余文人留下1.6万首诗词。
    - 非遗传承:南昌采茶戏、青阳腔等16项国家级非遗,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融合赣派建筑与潮流文化。

    三、经济与产业:创新驱动的现代都会

    1. 经济实力2024年GDP达7800.37亿元(同比增长4.9%),经济首位度提升至22.8%。南昌县(1400亿)、高新区(1000亿)、红谷滩区(900亿)经济总量居全省县域、开发区、城区首位。
    2. 产业体系
    - 工业根基:新中国第一架飞机、首枚海防导弹诞生于此。实施制造业“8810”计划,形成电子信息(营收2700亿)、汽车及装备、新能源3个千亿级产业链,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26.8%。
    - 科创引擎: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%,瑶湖科学岛、未来科学城加速建设,LED芯片产能全球前三,手机闪光灯出货量全球第一。
    - 开放枢纽:昌北国际机场开通129条航线,纳入240小时过境免签;南昌国际陆港获评全国首批“5A级陆港”,中欧班列通达80国。

    四、文旅与生活:动感名城的烟火气息

    1. 文旅资源
    - 红色旅游:八一起义纪念馆(免费开放)、小平小道陈列馆等串联“英雄城”主线。
    - 自然人文:梅岭(“小庐山”)、安义古村群(明清建筑120幢)、融创乐园(60项游乐设施)满足多元需求。
    - 城市名片:“一江两岸”灯光秀(硅衬底LED技术全球领先)、秋水广场音乐喷泉(亚洲最大)点亮夜经济。
    2. 市井烟火
    - 美食文化:拌粉瓦罐汤是早餐标配,南昌水煮、白糖糕、油条包麻糍诠释“可盐可甜”。
    - 活力体验:全年举办飞行大会、英雄马拉松、赣江烟花晚会;2024年接待游客超2.3亿人次,成“网红”旅游目的地。

    五、未来蓝图:省会引领的高质量发展

    1. 战略定位打造长江中游重要增长极,建设“一枢纽四中心”(综合交通枢纽、科创中心、金融中心等)。推进“东进、南延、西拓、北融、中兴”战略,构建“十桥同架、六坝共筑”的赣江立体交通网。
    2. 绿色创新单位GDP能耗效益全国领先,PM2.5优良率中部第一;深化“南事好办”改革,营商环境全省三连冠,经营主体达67.84万户。

    结语:物华天宝地,英雄动感城

    南昌以 “红色基因”铸魂、“绿色山水”塑形、“古色文脉”凝神、“金色产业”赋能,从“军旗升起的地方”蜕变为长江经济带核心节点。当游客登滕王阁赏“落霞孤鹜”,在万寿宫品市井烟火,于高新区探科技前沿,便能读懂这座城的厚重与活力——“英雄气”与“烟火气”交融,“国际范”与“江西韵”共生,正以“干字当头”之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省会担当!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