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南昌在古代的发达程度,可以说"历经起伏,但总体上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,尤其是在特定时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"。
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:
1. "建城史悠久,地位重要:" 南昌建城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,公元前201年,汉高祖刘邦的弟弟"刘濞"被封为"楚王",在南昌设立"豫章郡"。这标志着南昌作为区域政治中心的正式诞生。作为王都和郡治,它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较高的行政地位和相应的城市规模。 东晋时期,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南侵,在南昌设立"南徐州",使得南昌一度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南方的屏障。
2. "经济基础:" "农业发达:" 南昌地处鄱阳湖平原,土地肥沃,水利条件较好,自古就是重要的"粮食产区",为城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 "水运枢纽:" 南昌位于赣江、抚河下游,是"长江中游的重要水运节点"。赣江连接了江西的腹地,抚河也汇入其中,通过鄱阳湖可以通达长江,进而连接全国。这使得南昌在古代商业和物资运输中占据优势,"商业繁荣"。唐代诗人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描绘的“三江举报 -
南昌在古代的地位,来源于江西在古代的地位。
1,江西自古就是鱼米之乡,自然条件优越。
2,和北方和沿海相比,江西少战乱,海患,政治局面较为稳定。
3,赣江——南岭一线,是古代中原进入广东的必经之路,江西是古代南北交通要冲。
4,江西吸纳了很多中原南下的移民,有了人才和知识技术储备。
优越的自然条件,稳定的政治局面,便利的交通,和中原移民带来的人才,知识,技术,使得江西在宋明之际大放异彩。赣语大致就是在宋代最终定型的。
1,人口众多:宋代占全国五分之一,元代占全国四分之一,超过湖南,湖北,四川,云南,贵州五省总和。所以才有江西填湖广,湖广填四川。
2,文化事业极度昌盛:书院领冠中华—北宋全国89所书院,江西就有39所,而第二名只有9所。白鹿洞书院,鹅湖书院,白鹭洲书院更是闻名于世。科举成绩优异,位列全国三甲。名人辈出,著名的唐宋八大家,韩柳是北方人,三苏是一家子,剩下的三个都是江西人:欧阳修,王安石,曾巩。此外还有文天祥,晏殊,黄庭坚,解缙,杨万里,陆九渊,姜夔,洪迈,汪藻,佛印禅师,马端临,汪大渊,八大山人,汤显祖,宋应星,等等。以忠烈节义著称的庐陵文化和以重文重礼,鼎故革新的临川文化共同构成了古代赣文化的两大支柱,代表人物表示文天祥和王安石。
3,经济发达:宋明时期,江西是全国重要的手工业中心—陶瓷业,印刷业,冶金业,药材业,造船业等均很发达,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。
而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,全省的政治,经济,文化中心,因江西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而在宋明时期成为重要的城市,特别是明代。
江西的衰落,首先因为战乱:太平天国和清军在江西反复交战,致使江西人口锐减,经济凋敝。而上世纪初中国的战乱,更是使江西人口狂减一半。民国初年江西还有约2400万人口,到建国前,竟然只剩下约1200万。而同期的湖南,从约2700万减少到约2500万。
其次是因为交通不但没有成为优势,反而成为劣势:京广铁路通车后,南北交通大动脉从大运河——长江——赣江——南岭一线,直接变成北京——京广铁路——广州,江西北上南下,要绕道湖南,成为交通的死角。
当然,海运的兴起,也是一个原因。而随着经济的落后,民众苦苦求生,植根于江西的文化精神也渐渐淡漠,或许这是更大的原因吧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