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南昌话,也称为赣语南昌话,是汉语赣语的一个分支,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地区。南昌话具有以下特点:
1. "声调丰富":南昌话的声调系统较为复杂,一般有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、入声等五个声调。
2. "声母独特":南昌话的声母中有些与普通话不同,如“l”和“n”在南昌话中区分不明显,有时可以互换。
3. "韵母多样":南昌话的韵母比普通话丰富,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音韵特点。
4. "词汇独特":南昌话中有许多词汇与普通话不同,如“嘞”相当于普通话的“了”,“噶”相当于“这个”等。
5. "语法结构":南昌话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异,例如宾语前置、否定词的用法等。
6. "语气词丰富":南昌话中使用了大量的语气词,如“哦”、“呀”、“啊”等,这些语气词在表达语气和情感方面有重要作用。
7. "口语化特点":南昌话的口语表达比较丰富,有很多习惯用语和俗语。
8. "地域差异":即使在南昌市内部,不同地区的南昌话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。
南昌话作为赣语的一种,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,对于研究汉语方言和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举报 -
南昌方言 南昌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,鄱阳湖西南,赣江下游。其方言自成一体。南昌方言,是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赣方言的代表。由于赣方言内部的复杂性,真正的南昌方言只局限在南昌市区及南昌县管辖的地区,而不包括南昌市管辖的其他县。那么,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系统,南昌方言究竟是怎么产生与形成的?经历了怎样的演变?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?早在远古时代,江西地区已有比较广泛的开发,社会经济文化达到相当的水平。夏商之时,江西是古代苗民生活的地区,春秋战国时期,古越人在江西聚居,江西先后属于吴、越、楚的管辖范围,当时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应属古越语和楚语系统。在历次移民浪潮的冲击下,中原汉语与当时接近吴语、楚语的土语不断融合,初步形成了今天内部比较复杂的赣方言。而到了汉朝初年,南昌开始大规模建城,有记载表明,当时的豫章郡城市人口在全国列第四,大量南迁的北民,给古赣方言带来北方话的影响,但是,移民的北方话并没有取代它,在吸收外来语言的基础上,当时的南昌一带渐渐地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方言语音,即“?语”。这算得上是现代南昌方言的最深层的基础。到了唐代,国力强盛,经济文化发达。这时候以南昌方言为代表的赣方言已经相当成熟了。后来,在历史变迁与人口交融中,南昌方言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、发展与完善,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南昌话。南昌话的最显著的特征体现在语音上,一是发音时声带要振动的10个古全浊声母,在南昌话里均不浊,而变成了送气的清音。如“铜”、“洞”、“独”、“重”等;二是南昌话词语中轻声字特别多,特别是三音节、四音节的词,后面的几个音节都读轻声。如“细芽子”、“壁蛇子”、“膏化里(叫花子)”等等。方言是语音中的“活化石”,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。从方言溯流而上,能追寻到古老语言的源头和踪迹,也反映和体现了一个地域历史、人文、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。在时下的南昌,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,与前些年相比,说南昌话的人少了许多。在普通话进一步普及以及这种共同语的交际强势不断显现的情况下,更多的人采用普通话表达,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。但同时又有一个担忧摆在人们面前,那就是普通话这种共同语会不会最终取代地方方言?方言会消亡吗?该如何保护方言文化?现在不少家庭,从小父母就不准孩子讲南昌话,说南昌话土气。在有的学校班级,班上有一大半同学不会讲南昌话,即使少部分同学会讲,也不敢讲,怕同学看不起。这不禁让人感叹,方言到底怎么了?难道推广普通话就要以牺牲方言为代价?
举报